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的成立在當代學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標志著傳統(tǒng)訓詁學的新生和復興。正如王寧先生在總結陸宗達先生“在訓詁學領域里的五個第一”所指出的:“第一個在成立訓詁學會時任開創(chuàng)期會長。1981年在武漢成立訓詁學會,促進了80年代以后的高校訓詁學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章(太炎)黃(季剛)在三四十年代親自傳授的弟子們成為這時的導師,在80年代振興訓詁學的時期,較好地解決了訓詁學人才匱乏的問題”(《學林追遠錄》P54,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以陸宗達先生為代表的章黃傳人導夫先路,厥功至偉,他們勇於肩負歷史使命和富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值得后學永遠銘記。出于對前輩學者籌建訓詁學會首創(chuàng)之功的敬仰,日前筆者拜訪了已九十高齡的發(fā)起人籌備者之一、首屆理事會副秘書長、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建中先生。
背景:科學的春天
1978年9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工作會議,號召大家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進軍,這次會議昭示著科學的春天到來了。乘此東風,中國學術界呈現(xiàn)新的繁榮氣象,學術氛圍空前活躍,各種類型的學術團體便如雨后春筍般地湧現(xiàn)出來,中國古文字研究會(1978年12月,長春)、中國考古學會(1979年4月,西安)、中國民族語言學會(1979年5月,北京)、中國語言學會(1980年10月,武漢)、中國音韻學會(1980年10月,武漢)、中國修辭學會(1980年12月,武漢)等相繼成立。
因歷史的緣由,訓詁學曾被“冷藏”數(shù)十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冷門絕學,搶救工作迫在眉睫,但這門古老的訓詁學呈現(xiàn)出強大生命力,也在此時迎來了強勁復蘇,全國訓詁學者尤其是“章黃”傳人們以無比興奮的心情、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到訓詁研究之中。比如陸宗達先生撰寫《訓詁簡論》《說文解字通論》等專著,殷孟倫先生出版《古漢語簡論》,楊潛齋先生撰寫《卜辭稽疑》系列論文,徐復先生撰寫《通假字質疑》《讀<文選>札記》,周大璞先生寫出《訓詁學要略》,趙振鐸先生撰寫《讀<廣雅疏證>》,洪誠先生修訂舊稿《訓詁學》,黃焯先生寫定《經(jīng)典釋文匯?!凡⒄睃S侃先生遺著等等。
倡議:訓詁班的金主意
1979年9月,南京大學洪誠教授接受教育部委托舉辦全國高校“訓詁學師資培訓班”,參加學習的有北京師范大學許嘉璐、華中師范學院黃建中、武漢大學羅邦柱、南開大學徐朝華、遼寧教育學院謝棟元、揚州師范學院趙航等28人,其中一位同學帶著孩子上學,所以被該班學員戲稱為“二十八個半”。該班班長為許嘉璐,黨支部書記為趙航。為保證培訓班有序進行,南京大學還配備了專職聯(lián)絡員許惟賢。
其時,洪誠先生已70 高齡,身體衰弱,且胃部隱痛時作,但他幾次謝絕去醫(yī)院查治的勸告,抱著"堅持到底、善始善終"的信念,如期開學上課,為大家系統(tǒng)講授“訓詁學”。是年12 月底,在最后一講開始的第二天,突然胃部大出血,暈倒在廁所里。住院檢查時,胃癌已至晚期。先生在病榻上猶自責:"最后一講未授完,沒有完成任務……"。1980 年元月,先生溘然長逝。“訓詁學師資培訓班”繼續(xù)由他的師兄弟、音韻學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殷孟倫教授講“《爾雅》《廣雅》研究”和南京師范學院的文史專家徐復先生講“章太炎《文始》研究”等課程。
在三位先生的悉心啟蒙和循循善誘之下,同學們對訓詁學的認識逐步加深,鉆研興趣日益濃厚,振興訓詁學的使命感責任感大大提升。大家在課堂上如饑似渴地汲取訓詁學理論和實踐知識,課余的切磋討論也非常熱烈,討論中大家提出:應該成立一個學術組織,把全國從事訓詁研究和古漢語教學的同行們團結起來,以推動訓詁學的發(fā)展。全班同學達成共識后,遂請聯(lián)絡員許惟賢去征求三位主講先生的意見,并得到三位先生的高度認可和熱情支持。
同年12月15日,南京大學召開訓詁班結業(yè)儀式,洪誠先生因病沒能參加,徐復、殷孟倫兩位先生同全體學員一起商議發(fā)出成立訓詁學會的倡議,并帶頭在倡議書上簽字,聯(lián)絡員和28位學員緊隨其后都興奮地在這個倡議書上簽了字。該《倡議書》的宣示振聾發(fā)聵:“我們來自三十所高等院校,借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學舉辦的訓詁學培訓班之機,經(jīng)過醞釀協(xié)商,決定向全國發(fā)出倡議:盡快成立訓詁學會?!?/span>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倡議迅速在全國高校產(chǎn)生巨大反響,各大區(qū)聯(lián)絡員收到大量表達支持和建議的信件。
契機:天時地利人和
黃建中先生回到武漢不久又接到新的任務:教育部委托華中師范學院的楊潛齋教授舉辦一年期的高校古漢語教師進修班,黃建中先生被選為楊先生助手并擔任班主任。經(jīng)過幾個月籌備,進修班于1980年9月順利開學。
同年10月,中國語言學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相繼在武漢召開,應邀出席中國語言學會的陸宗達先生和應邀出席中國音韻學會的徐復先生和殷孟倫先生相繼來到武漢,幾位先生見到黃建中先生后都認為訓詁班的倡議非常及時很有必要,充分表達了訓詁學同仁的心聲。
恰好此時楊先生邀請陸宗達先生給進修班學員講學,陸宗達先生帶著史錫堯同志來到桂子山,為全體學員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深受學員歡迎。黃建中先生見到陸先生后簡要報告了在訓詁班的學習情況及倡議書發(fā)出后的反饋情況,并恭請為自己正在撰寫的《訓詁學教程》題寫書名,陸先生欣然應允。
幾天后,黃建中先生又帶上《訓詁學教程》書稿,到“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成立大會”的學者駐地武漢東湖賓館看望殷孟倫和徐復先生。他們見到黃建中先生和書稿,非常高興地說:“現(xiàn)在形勢很好,是科學的春天,你要依靠你們學校的楊潛齋教授、張舜徽教授,武漢大學的黃焯教授、李格非教授、周大璞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陸宗達教授和許嘉璐同志,盡快籌建訓詁學會?!币竺蟼愊壬€愉快地答應為黃建中先生所著《訓詁學教程》撰寫序言。
黃建中先生回到學校后,將殷、徐二位先生的意見報告給楊潛齋教授和張舜徽教授。楊、張二位教授聽了后說:“這是一件大好事,我們舉雙手贊成,但需要一筆不小的會務經(jīng)費,你馬上去報告分管科研的陶軍副院長,我們也先電話向陶院長表達一下看法。”陶軍副院長聽了黃建中先生的匯報后爽快表態(tài):“楊、張二位大教授支持,我就支持;經(jīng)費我來想辦法。不過學校經(jīng)費也不寬裕,你們要注意節(jié)約?!?/span>
有了陶軍副院長和楊潛齋、張舜徽兩先生的支持作后盾,加上古漢語教師進修班學員的人力保障,本就古道熱腸的黃建中先生底氣倍增,他迅速聯(lián)系了武漢大學的黃焯教授、李格非教授、周大璞教授、羅邦柱講師,武漢師范學院的朱祖延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陸宗達教授和許嘉璐副教授,他們全都表示,除經(jīng)費問題外給予全力支持。
籌備:桂子山上的商議
經(jīng)過黃建中先生幾個月的多方聯(lián)絡醞釀,并報經(jīng)教育部同意,決定在華中師范學院召開籌備會議。
經(jīng)華中師范學院發(fā)函邀請,1981年3月25日至28日,訓詁學研究會籌備會議在位于武昌桂子山的華中師范學院順利召開,參加會議的有華中師范學院副院長陶軍、華中師范學院科研處長郭有義、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吳毅華、楊潛齋教授、張舜徽教授、黃建中講師,武漢大學周大璞教授、李格非教授、羅邦柱講師,武漢師范學院朱祖延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陸宗達教授、蕭璋教授、許嘉璐副教授,山東大學殷孟倫教授,南京師范學院徐復教授,南京大學許惟賢講師,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唐文講師等。
與會代表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作出五項重要決議:1、成立以陸宗達為主任委員,楊潛齋、殷孟倫、徐復為副主任委員的“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成立大會籌備委員會”;2、決定1981年5月2日至5日在武漢召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和第1次學術年會”,會務保障由華中師范學院承擔;3、由黃建中主持全面的籌備工作,負責雕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的籌備委員會”和“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公章,向湖北省民政廳和武漢市公安局報備;4、由黃建中負責印制和寄發(fā)參加大會的“邀請函”和“會員登記表”;印制“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信紙和信封、資料包、紀念冊等;5、由許嘉璐負責起草會議材料,聯(lián)系與邀請北京地區(qū)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有關學者與專家參會,并向教育部和民政部報備。
按照籌委會工作部署,之后進入緊張的籌備落實階段。黃建中先生帶領古漢語進修班學員展開繁重瑣碎的各項籌備事項。另外黃建中先生與許嘉璐先生兩人基本每周通一次信,互相通報落實進展情況及需要協(xié)助的事項,確保京、漢兩地籌備工作同步進行。后來許嘉璐先生曾經(jīng)開玩笑對黃建中先生說,以后兩人之間的通信如果合璧,完全可以編一本“兩地書”了。
成立:東湖濱的盛會
經(jīng)過一個半月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和第1次學術年會”順利于1981年5月2日至5月5日在武漢湖濱飯店召開,全國(含香港)到會代表147人,提交學術論文87篇。湖北省黨政有關領導以及中國語言學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領導到會祝賀,華中師范學院、武漢大學、武漢師范學院的有關領導出席大會并講話。陸宗達先生致開幕辭,他說:“我們成立訓詁學研究會的宗旨就是團結全國從事有關訓詁學研究和教學的工作者,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訓詁學的發(fā)展,為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加速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黃建中先生代表籌委會作籌備工作報告。
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章程,《章程》規(guī)定,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訓詁學工作者全國性的群眾學術團體。其主要任務是:繼承、整理、研究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訓詁學的應用研究,開展全國性學術活動,組織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繁榮。
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的理事、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人選;成立了由知名學者組成的顧問和學術委員會。選舉產(chǎn)生了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第一任會長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陸宗達教授,副會長有山東大學殷孟倫教授、華中師范學院的楊潛齋教授、南京師范學院的徐復教授、武漢大學的周大璞教授和四川大學的趙振鐸教授;秘書長是北京師范大學許嘉璐副教授,副秘書長(按姓氏筆畫為序)有南京大學的許惟賢講師、武漢大學羅邦柱講師、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唐文講師和華中師范學院黃建中講師。
會議就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性質、方法、理論等問題和訓詁學教學與教材建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根據(jù)與會學者討論建議,大會最后以研究會名義發(fā)布兩項呼吁:《關于在高等學校重視訓詁學課程的呼吁書》和《關于出版訓詁學方面書籍的呼吁書》。
最后新當選的陸宗達會長致閉幕辭。陸會長特別講到:“大會取得成功,除全體代表的努力外,大會工作人員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地工作,積極熱情,任勞任怨,為與會全體同志提供了各種方便。我代表大會向他們表示深切的感謝!”陸會長的話,讓黃建中先生等會務人員感到如沐春風,倍感溫暖。
遺產(chǎn):首屆理事會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第一屆理事會(1981--1984)在陸宗達會長和殷孟倫、楊潛齋、徐復、周大璞、趙振鐸副會長的率領下,在顧問團體和學術委員會指導下,在全體會員的支持下,經(jīng)過秘書處具體落實和大膽開拓,做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工作,在學風和會風上也形成了很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對訓詁學的復蘇、發(fā)展和繁榮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學術交流卓有成效。在成立大會上,理事會決定,凡我會員要求參加學術討論會者,必須提交論文才能與會,而論文(或者詳細的論文提綱)必須事先提請學術委員會審定,這個決定得到了全體會員的支持。秘書處通過創(chuàng)辦信息內刊《訓詁通訊》和出版學術會刊《訓詁研究》進資訊溝通和學術交流,得到廣大會員歡迎。期間召開三次年會(武漢,蘇州,西安),兩次討論會(全國高校訓詁學教學大綱討論會,紀念段玉裁、王念孫父子學術討論會),與會者踴躍提交論文,產(chǎn)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其中學術團體與地方政府聯(lián)手紀念語言學歷史名人并修建紀念館,在中國尚屬首創(chuàng)。
二是學術研究成果豐碩。推動撰寫多部高質量訓詁學著作,比如陸宗達先生與王寧先生合著“訓詁三書”(《訓詁方法論》《古漢語詞義答問》《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特別是1983年12月出版的《訓詁方法論》一書,闡釋訓詁原理和訓詁方法,把訓詁學理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期間一批訓詁學專著完成整理或撰寫,如《訓詁學》(洪誠)《訓詁學》(郭在貽)《訓詁學綱要》(趙振鐸)《訓詁學教程》(黃建中)《訓詁學初稿》(周大璞主編,黃孝德、羅邦柱分撰)等。推動將訓詁學與古籍整理結合起來,如徐復先生整理出版《高郵王氏四種》《廣雅疏證》,黃建中先生整理《方言箋疏》《廣雅疏義》等。
三是人才培養(yǎng)成績斐然。繼1979年秋洪誠、徐復、殷孟倫先生主講的訓詁班后,1980年秋楊潛齋先生主講高校古漢語教師進修班,1981年秋陸宗達、蕭璋、俞敏等先生主講訓詁學進修班,這3個培訓班基本解決了全國高校訓詁學師資匱乏的問題。1982年6月研究會在北師大召開“全國高校訓詁學課討論會”,極大推動了全國高校開設訓詁學課程的積極性,到1983年底開課高校已達43所。北京師大、華中師院等專門成立訓詁學研究室,招收訓詁學研究生。會員發(fā)展迅速,僅研究會成立一年間,理事會討論通過三批會員,會員總數(shù)近三百人。
四是學風會風煥然一新。以陸宗達先生為代表的理事會成員多為謙謙君子,道德文章堪稱楷模,他們率先垂范,為新生的研究會培育出優(yōu)良學風和會風。比如崇尚潛研,不務空談浮泛。陸宗達先生在成立大會閉幕式上強調:“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地工作,堅持不懈地潛研,群策群力,積以時日,才能達到目的。〞“我們一定要扎實地進行研究,不務空談,反對浮泛之風,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徐復先也說“訓詁學是一門樸實無華的學問”。楊潛齋先生經(jīng)常講三句話:“讓語言事實說話;全面,不矛盾;經(jīng)濟(指行文簡潔明了)”。又比如開門辦會,不搞門戶之見。陸宗達先生在成立大會閉幕式上說:“我們一定要加強團結,反對門戶之見,開展學術上不同觀點的自由辯論,不論是哪個學派,都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一學派也要爭鳴、辯論,也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促進團結,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徐復先生也說“振興訓詁學不是某個人、某幾個人所能做到的。好事應該大家來做”。
“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xù)流”。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創(chuàng)始會員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不朽功勛和所形成的優(yōu)良學風和會風,是留給訓詁學研究會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值得一代又一代的訓詁學人精心傳承,發(fā)揚光大。
2025年8月5日于中國海關總署
作者簡介:黃發(fā)忠,湖北潛江人,1964年7月生。1981年~1988年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相繼獲文學學士、碩士學位。曾任??诤jP辦公室副主任、調查局綜合處處長、駐美蘭機場辦事處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兼人事教育處處長,海關總署人事教育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物資裝備采購中心主任。為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國海關學會、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海關學院客座教授。2006年在海南出版社出版《國門觀潮一一黃發(fā)忠海關作品集》。在海關總署期間主編《海關人事教育》《海關政府采購實操九講》《如何當好海關采購人代表》《雪泥鴻爪》等書。
責任編輯: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