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8月9日在北京首發(fā),新書進一步從術數史、風俗史、社會史等角度展現西漢時期的社會細節(jié)。
考古發(fā)掘出土簡牘文獻的重要收獲
《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圖書為8開本上、下兩冊,上冊對年代跨度為西漢早期后段到西漢中期的周家寨墓地的21座漢墓進行全面闡述;下冊則整理公布編號M8墓地出土的全部簡牘內容,包含《日書》《文書》《告地書》《簽牌》4類。
8月9日,《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新書發(fā)布暨學術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周家寨漢墓出土簡牘保存良好,內容豐富,書法精美,學術價值重大,是中國近年來考古發(fā)掘出土簡牘文獻的又一次重要收獲。簡牘主體內容為《日書》,經綴合、編連后總數為502枚,可分為78篇,其中57篇為原有篇題,涉及古人的衣食、居處、出行、婚嫁、農事、仕宦、生死、鬼神等社會生活與信仰方面的宜忌與選擇。其中,帶有樸素唯物思想的批判日書的文字內容也出現在M8墓地竹簡之中。
對構建漢代考古年代序列意義重大
作為中國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簡牘高質量整理出版工程項目等重要成果,《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通過對簡牘的科學發(fā)掘和精細化整理,為脆弱簡牘的保護研究提供新的實踐范本。同時,《日書》等新的考古資料問世,有望推動學界重新評估術數在漢代社會的影響力。
據對出土的《告地書》木牘文字進行分析,周家寨墓地應與西漢桃侯國的公共墓地有關,M8墓地下葬年代、墓主身份明確,對于構建江漢地區(qū)乃至全國漢代考古年代序列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西漢侯國地理制度及其歷史演變也大有裨益。
8月9日,《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新書發(fā)布暨學術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2000年,位于湖北隨州西北郊的孔家坡墓地曾出土一批西漢前期《日書》。2014年,在與之毗鄰的周家寨墓地再次出土一批西漢前期《日書》以及一枚記載桃侯國內容的紀年木牘《告地書》。這兩批出土年代、內容都非常接近的《日書》尚屬全國孤例,堪稱“隨州日書雙璧”。
提供漢代思想文化研究第一手資料
《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新書發(fā)布暨學術座談會當天舉行,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吳振武分別致賀信。宋新潮指出,這批簡牘不僅確認了西漢桃侯國的地理位置,其豐富的《日書》內容更為研究漢代社會思想、術數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吳振武表示,《日書》這類術數內容資料,可以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的思想和文化,對于復原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考察古代中國人的認知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座談會上,簡牘發(fā)掘、整理、出版團隊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專家學者代表進行交流研討認為,《隨州周家寨漢墓簡牘》也是一份考古報告,其多學科協同的科技考古研究,代表著考古材料整理研究的方向,也豐富了對漢代考古的認識。
他們表示,湖北歷年共出土戰(zhàn)國楚簡、秦漢至六朝簡牘3.5萬余枚,具有數量批次眾多、時代序列完備、文本內涵豐富的顯著特點,因此是簡牘的出土重地、保護要地和研究高地。
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透露,2025年正值湖北江陵望山楚簡出土60周年、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50周年,湖北將舉辦“睡虎地秦簡出土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