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wǎng)上搜索《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研究》,看到豆瓣網(wǎng)上有這樣一條評價:“看了看這本書的序和后記,不知為何直接在圖書館痛哭流涕了?,F(xiàn)在想來他對我整個學術人格的影響,實在深遠?!?/p>
這位“豆友”說的,就是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于亭教授。
于亭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生階段投入宗福邦教授門下,沉潛“故紙堆”近30年,從未放下思辨的激情。他一開腔,溫雅綿密而不失銳利,洋溢出一種令人振奮的特質(zhì),使聽者相信有一種帥氣可以超越外表與年歲,那大概就是理想主義的光芒。
數(shù)年來,于亭在參與《古音匯纂》等大型集體科研項目的同時,滿負荷承擔教學任務。他常年為文學院、國學院學生講授《古文獻學》《<詩經(jīng)>研讀》《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等課程。其中,海外漢學課在整個華中地區(qū)堪稱首創(chuàng)。此外,于亭還設計和推行配合課堂教學的研討班(seminar),組織學生進行原典精講精讀,在國學院和古籍所定期舉行“廣雅疏證”等讀書會。
于亭從不掩飾自己是一個凡事追求完美、近乎執(zhí)拗的人。他的課以文獻基礎扎實、信息量大、課件精美、研究意識強、有前瞻性、挑戰(zhàn)學生智力為特色,是廣受學生歡迎的高端學術課程,授課教室爆棚是常態(tài)。走進他的課堂意味著避開浮躁喧囂的世風與學風,在幽默諧趣中收獲對學術的敬畏感和以學術為職志的堅定信念。學生紛紛表示,“聽于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p>
于亭常說,學科有疆界,但思想沒有疆界。在他看來,“新國學”的提出,就是要打破現(xiàn)代學科的藩籬,從古典學術中尋求滋養(yǎng),實現(xiàn)東西方人文學術的知識整合。他授課時不僅注重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更致力于打通文、史、哲等學科間的所謂界限,激發(fā)學生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好奇心。
他的《詩經(jīng)》研讀課,擯棄了泛覽概論式講授,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展示深入中國古典經(jīng)學學術的整合視域。他的海外中國學研究課,從國外漢學的視野和學術背景,講到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從古代和中世紀歐洲的中國想象,耶穌會士和漢學萌芽,到歐洲啟蒙時期以來中國觀之演化,從學院漢學的建立和歐洲漢學傳統(tǒng),到美國中國學的范式轉(zhuǎn)移,日本的“東洋學”和“支那學”。
學生聆聽于亭娓娓道來,面對著他列出的長達十數(shù)頁的參考書目,不得不嘆服:“于老師視野開闊,知識淵博,使人受益匪淺?!?/p>
不止于個人課程建設,于亭還將他的教學理念貫徹到“國學”專業(yè)課程規(guī)劃中。作為湖北省以及校級教研項目“國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試點基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全面設計修訂了國學班培養(yǎng)方案,突出“有旨趣的知識訓練”,提出了完整的以“中國古典學”為核心內(nèi)容的課程架構。此方案施行以來,武大國學教育在國內(nèi)的地位和號召力持續(xù)領先。在國學院教學梯隊的鋪設上,于亭逐步組建海外漢學課的講授團隊,推行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提出“學生學習和教學團隊共同成長”,支持青年教師高端讀書會。
2014年夏,2010級“弘毅學堂”國學班畢業(yè)在即,經(jīng)過學院老師4年的傾囊相授、熏陶砥礪,全班20人中,除1人選擇求職外,其余全部進入國內(nèi)外名校繼續(xù)深造。
如何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張力間把握平衡?于亭說,“老師是學生的接引者?!彼麑ⅰ敖右摺边@個佛教術語完美地詮釋為:如果知識教育不能向價值關懷、人格自律遞進,如果教師不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覺方式形成持久垂范,那么教育將毫無意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