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wǎng)訊(石君蘭 李曉 連浩然 何卓琳 李琴)報道,聲韻漸成,余韻悠長。近日,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芯”火相傳志愿服務隊為期25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步入尾聲。蟬鳴與童聲相和,知識與歡笑交織,我們用普通話串聯(lián)起一段段溫暖而難忘的時光。在最后的表彰大會與文藝匯演中,我們不僅為這段旅程畫上圓滿句號,更見證了一場關于語言與成長的無聲蛻變。
榮耀時刻:獎狀背后的成長印記
表彰環(huán)節(jié)中,教室里掌聲格外熱烈。孩子們坐姿端正,目光灼灼望向講臺,眼中寫滿期待。“學習之星”“文明之星”“舞蹈之星”……志愿者們將一張張獎狀鄭重遞到孩子手中。紅紙映著他們微紅的臉龐,這些獎狀不僅是對課堂表現(xiàn)的認可,更記錄了從發(fā)音生澀到表達流暢的點滴進步——曾連繞口令都念不順的孩子,如今已能在詩詞對答中從容自信。
才藝展示:童聲稚語,韻動舞臺
文藝匯演中,掌聲此起彼伏。孩子們或許步伐還不夠整齊,卻以最認真的姿態(tài)演繹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朗誦《滿江紅》時,語調(diào)間雖帶稚氣,卻已初顯壯懷激烈;女孩們跳起蓮香舞,動作雖顯生澀,卻比往日更加沉穩(wěn);合唱《如愿》時,那句“我愿活成你的愿”被清澈的童聲唱進每個人心里——那是用普通話一字一句練習后的真摯回響。
特色課堂:在語韻中拾級而上
回顧那些特色課程,《詩經(jīng)》的吟誦聲仿佛仍在教室回響。從最初“蒹葭蒼蒼”的“蒼”字發(fā)音生硬,到后來能清晰區(qū)分“蒼蒼”與“匆匆”;從對漢字偏旁感到陌生,到能主動用普通話拆解字形、分享“‘饣’加‘莫’是饃饃的饃”;從朗誦時的怯懦猶豫,到帶感情完整誦讀一首詩……每一點進步,都藏在發(fā)音的細微變化之中。
趣味游戲:歡笑中的悄悄成長
游戲時刻,總是歡笑不斷,而這些也正是普通話的“隱形課堂”?!翱醋终f顏色”時,起初總有孩子將紅色的“藍”字誤讀,后來卻可迅速應答;“正話反做”中,一開始因聽不清指令而手忙腳亂,漸漸也能邊笑邊準確反應;角色扮演里,從念臺詞磕磕絆絆,到能帶表情流暢提問:“請問你知道七個小矮人的家在哪里嗎?”——游戲中的每一次開口,都在不知不覺中將標準發(fā)音烙進習慣。
主題班會:言語之間,善念生根
主題班會上,孩子們用普通話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拒絕煙卡”班會上,有孩子說“爸爸抽煙總咳嗽,我要勸他戒煙”;“防網(wǎng)絡詐騙”討論中,大家紛紛提醒“不能隨便點鏈接”;“學習雷鋒精神”分享時,有人認真說道“我要像雷鋒叔叔一樣幫助同學”……這些語言或許仍帶稚氣,卻已在心田埋下辨別是非、傳遞善意的種子。
課業(yè)輔導:輕聲細語,筆端生花
“兒童港灣”里那些安靜的午后,志愿者俯身耐心輔導作業(yè),引導孩子用普通話復述題目、厘清思路。“‘平均’是什么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拼音要注意,再跟我讀一遍”……輕柔的講解伴隨筆尖沙沙作響,知識就這樣靜靜扎根。如今孩子們的作業(yè)不僅錯誤減少,書寫也變得工整清晰,解題旁常伴有認真寫下的標注。
文藝浸潤:傳統(tǒng)在普通話中煥新
百姓大舞臺上的身影,成為今夏最美的畫面。非遺蓮香舞的節(jié)奏聲中,孩子們一邊擺動身體,一邊用普通話念起童謠;經(jīng)典歌曲傳唱環(huán)節(jié),大家隨著旋律輕輕跟唱,小手打拍,用越來越清晰的發(fā)音認真唱響《我愛你,中國》。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勇敢開口,更讓他們在普通話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與家國情懷的深厚力量。
尾聲:聲韻如光,照亮前路
在“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的橫幅下,我們與孩子們的合影中,每一張笑臉都格外明亮?;厥走@段時光,從初識的羞澀到離別的不舍,從方言為主到普通話成為課堂共同語——這間小小的教室,承載了無數(shù)藏在語言中的成長故事。
收官不是結(jié)束,而是新的起點。愿孩子們帶著這些日子學會的發(fā)音、讀過的詩、玩過的游戲,繼續(xù)用普通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講述更精彩的故事。“芯”火相傳,光而不熄——我們期待未來某天,能聽見他們用流利動聽的普通話,把屬于自己的成長,講給世界聽!
責編: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