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暑假,我有幸加入武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隊伍,一同奔赴宜昌,開啟了一段令人難忘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之旅。從武漢到宜昌,窗外的風景隨列車緩緩鋪展,一路的期待在抵達時化作滿滿的憧憬。短短六天里,我們沉浸式感受著宜昌的歷史底蘊與城市魅力,足跡遍布宜昌市博物館、烈士陵園、屈原故里、三峽大壩、許家沖村、屈原鎮(zhèn)等地。每一處風景都鐫刻在心,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理解愈發(fā)深厚。
行程的第一站——宜昌市博物館,穿越時空觸摸到城市的脈搏。這里藏著宜昌最本真的模樣,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聲訴說著過往的故事,每一個展廳都默默見證著時代的更迭。到來之前,我對宜昌的歷史知之甚少;親身駐足,才發(fā)現這座城市的文化根系如此綿長,那種厚重的底蘊,唯有親臨方能真切感知。
宜昌市烈士陵園里,那座莊嚴的紀念碑始終在記憶中矗立。革命年代,無數青年懷揣家國大義前仆后繼,以血肉之軀鋪就通往盛世的道路。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英雄,站在紀念碑前宣誓的那一刻,我真切體會到和平的重量——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先烈的赤誠。
屈原故里的一磚一瓦、一詩一畫,都透著穿越千年的力量。那位心懷家國卻壯志難酬的偉大詩人,仿佛仍在江畔沉吟?!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詩句與眼前的場景重疊,那份執(zhí)著與赤誠變得如此具體,深深烙印在心底。
站在三峽大壩前,“國之重器” 的磅礴氣勢令人震撼。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固然可畏,建設者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更讓人動容。這份精神在許家沖村得到了另一種詮釋——作為“第一移民村”,老移民們當年的舍己付出,如今已結出豐碩果實。如今的許家沖村生機勃勃,政治、經濟、鄉(xiāng)村建設齊頭并進,邁上新臺階??粗先藗兡樕腺|樸的笑容,我忽然明白,這便是時代最美的模樣。
在屈原鎮(zhèn),每一步路都走得格外沉重,而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村民,更以堅韌書寫著傳承。是他們的歲月守護,讓端午民俗代代相傳;是他們的堅守滋養(yǎng),讓詩詞文化如溪水般在小鎮(zhèn)流淌。無論是非遺傳承人指尖的溫度,還是守廟人眼中的執(zhí)著,都讓我讀懂了何為“堅守”。在這里,屈原文化的底色愈發(fā)鮮活而真摯。
時光匆匆,離別悄然而至。回望這段旅程,初見時的陌生還歷歷在目,而如今,與老師、同學早已從初識到相知,從陌生到默契。每一處足跡都記錄著我們的交流,每一段路途都見證著彼此的成長。
相信未來,宜昌的文化會如江水般綿延不絕,吸引更多人來感受這份樸素而深厚的底蘊;而“秭”在必行隊的隊員們也會帶著這份收獲繼續(xù)前行,為國家發(fā)展奉獻出屬于自己的青春力量。(武昌工學院楊朝陽 耿卓妍)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廣告或轉載宣傳資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